news
8月24日下午,《人民日报》联合新华社、《金融时报》、《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及金融领域专家劳动经济学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欧阳俊同志、安徽大学兼职教授叶斌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伟同志组成调研组到公司调研采访。省农担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魏华祥,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陈祥志,党委委员、董事胡成立,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陈留彬,专家于贻胜同志出席座谈会。
魏华祥同志首先对《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调研组的到来表示欢迎,随后介绍了公司全力战疫情保春耕、服务乡村振兴、守正创新建设数字供应链增信平台等重点工作情况,就开展“十大改革攻坚”行动等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思路。魏华祥同志指出,公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破解“三农”领域融资难贵烦问题,实行业务流程再造,建立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银行+征信+担保”的信用贷款新模式。加快数字化转型,成立城乡冷链产融公司、数据科技公司,着力破解城乡冷链“最先一公里”难题,积极利用大数据,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采取“场景化、批量化、产品化”模式,开发“接地气”的担保产品。同时,通过贷款利率公开透明化,让贷款主体自主选择银行,形成银行之间的市场化竞争,为农户谋取更多福利。截至8月21日,公司累计为全省6.13万户农业经营主体担保贷款245.08亿元,在保5.46万户,214.55亿元;今年新增3.78万户,175.13亿元;疫情期间新增3.56万户,169.55亿元。
欧阳俊同志对山东农担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指出,山东农担有很强的使命感,始终坚守“农担为农”的信念,面对破解“三农”领域融资难贵烦的艰巨任务,表现出不畏困难、锲而不舍的“小石匠”精神,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山东农担有很强的主动性,通过充分发挥金融杠杆撬动作用,为“三农”产业发展注入了金融活水,特别是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积极担当作为,有力保障了“三农”经营主体的刚性融资需求;山东农担有很强的创新性,准确抓住了农村金融和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对症下药,不断创新担保产品和服务,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通过“追花逐蜜”打造百万吨城乡智慧冷链网络,有效破解了“最先一公里”冷链物流发展难题,让人们看到了政策性金融事业的蓬勃活力与广阔前景。
叶斌同志在座谈时指出,近年来,山东农担结合实际、主动作为,在服务“三农”经营主体、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相关经验做法值得在全国层面进行宣传推广。他强调,山东农担在推进“三农”与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方面做了大量有益实践,实现了普惠金融的广覆盖、真实惠、可持续,让人重新认识了普惠金融;山东在财政与金融双向协同的背景下,做到了理念、模式、路径的颠覆性创新,避开了抵押优先思维,深耕优质客户,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多方可持续发展,开辟了农业信贷担保工作的崭新发展局面。
座谈会上,双方还就获客模式、分险机制、系统性风险防控和大数据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点金工作室负责人贺霞,《人民日报》、新华社山东分社、《金融时报》、《经济日报》、《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同志、山东农担有关部室、权属公司负责同志参加座谈。